04
2020
-
03
一個零部件,能撐起美的110億的“汽車夢”嗎?
作者:
2月16日消息,由美的集團總投資11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戰(zhàn)略新基地在安徽安慶市奠基開工。
美的集團副總裁伏擁軍表示:“美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基地,是美的集團有史以來投資總金額最大的項目之一。”
美的汽車,又卷土重來了。
2008年12月,一篇名為“美的客車業(yè)務停頓,‘家電造車’幾乎全軍覆沒”的報道直接宣告了美的造車的失敗。
嘗過失敗的苦果,美的偃旗息鼓10年。2018年,美的成立威靈汽車部件產品公司,從整車改為了零部件的入局。
說到這里,有3個問題值得探討:
1.為什么美的要布局汽車零部件基地?
2. 美的造汽車零部件,勝算幾何?
3. 入局汽車零部件領域,有哪些攔路虎?
巨頭摸路
要說美的布局汽車零部件基地,伯虎財經一點也不意外,畢竟它也算個OG了。
2003年,一大批原先不涉足汽車的企業(yè),開始進入汽車行業(yè),整個制造業(yè)掀起了一股“造車熱”。
美的嗅到商機與昆明高新區(qū)招商局簽署了協(xié)議,拿下云南客車,并計劃建成整車銷售額超過50億的“云南美的汽車工業(yè)城”。
2004-2006年,美的集團先后以17億元收購云南客車廠、云南航天神舟汽車有限公司、湖南三湘客車集團有限公司。后來美的集團成立了三湘客車公司,計劃投資35億元進行研發(fā)和生產。
2008年下半年,美的三湘客車停產,只維持了短短的三年。緊接著,被湖南長沙市市政府以1.08億元接手。
而另一個主要生產基地云南美的工業(yè)園也于2008年6月關閉,轉型現代物流基地。
由于當時對市場判斷失誤,美的客車項目一直虧損狀態(tài),加上2008年經濟危機的沖擊,美的首次造車宣告失敗。
在美的之前,早有中國空調行業(yè)的“霸主”春蘭在前探路,但結局并不理想。1997年,春蘭跨界造車,殺入中重型卡車領域。11年后,春蘭被汽車業(yè)務拖垮,出售了汽車廠60%的股權。
從2001年開始,在家電領域掙到第一桶金的眾多品牌,包括創(chuàng)維、新飛、奧克斯、美的、格林柯爾等開始齊聚“光明頂”,比拼技術。但隨之而來的是集體的“撲街”(除了創(chuàng)維還堅挺著)。
從上面來看,進軍汽車領域似乎是美的的“郁郁不得志”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?
一位家電行業(yè)分析師分析:
“傳統(tǒng)家電企業(yè)無論在營收還是在市值上,都已經到了大的天花板。在這種背景下,美的集團也一直想撕掉身上家電企業(yè)的標簽。未來美的集團依然會在非家電業(yè)務上加速布局,以獲取新的盈利點以及投資者的新希望。”
為了燃起投資者的信心,美的開始多元化發(fā)展。其風格是通過不斷的收購,進入一個新的領域。比如它做空調起家,就通過收購小天鵝來做洗衣機,收購德國庫卡做工業(yè)機器人,收購菱王電梯來進入電梯行業(yè)。
但也引來一個問題,收購之后新領域的公司如何運作,銷售渠道有沒有問題,產品價格是否合理等等,這些美的似乎都沒想好。
2019年,美的以292億元巨額資金收購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巨頭庫卡集團,意欲轉型高端制造業(yè)。
但庫卡與美的的整合之路并不順暢,庫卡被收購后各項指標都出現下滑,且第二年開始出現負增長,到2019年庫卡的利潤甚至只有收購價的1.14%。
但近300億元不能就此打水漂,于是美的開始研究如何實現庫卡的價值最大化。2021年,美的豪擲22.97億元收購國內醫(yī)用X射線機龍頭萬東醫(yī)療,使庫卡與醫(yī)療結合在一起,但受到市場質疑。
這次進入汽車領域,美的也有意將庫卡和汽車零部件生產結合起來。
為什么美的如此心急,背后大有原因。
近年來,受房地產行業(yè)調控的影響,家電行業(yè)也受到一定的影響,增速逐漸放緩。
美的2020年財報顯示,美的實現總營收為2857億元,只同比增長2.27%。美的整體毛利率也在下滑,2020年美的整體毛利率為25.11%,相比2019年的28.86%,下降近4個百分點。而從2021年前三季度來看,整體毛利率下降了3.9%。
而進軍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,就成 了這根解救稻草。
創(chuàng)維汽車的老總黃宏生曾做過解讀:
“如果說中國的家電制造業(yè)每年貢獻的產值超過10萬億的話,那么新能源汽車產業(yè)將是家電的10倍到20倍,可能高達100萬億以上。”
市場幾近飽和的家電制造業(yè),迫切在找新的跳板。
美的勝算幾何
但這個跳板,美的夠得著嗎?
在國外,汽車零部件領域早已發(fā)展成熟。比如我們熟知的巨頭博世,一年營收就達到四百多億美元。
與造車領域生產工藝復雜,利潤低相比,汽車零部件的利潤非常高,博世2019年的利潤為30億歐元,折合人民幣237億元,長城汽車的利潤算是國內比較高的,然而2019年的利潤只有45億元,還不到博世的一半。
從整個市場來看資源高度集中在國際廠商上,而在國內,汽車零部件市場集中度較低,競爭激烈,多數企業(yè)存在規(guī)模小、實力弱、研發(fā)能力不足的問題。
但同時也意味著,機會。
從客車、卡車到新能源汽車,家電品牌在汽車領域的探索有25年,但這些探路的品牌都倒在了路上,甚至有些把主營業(yè)務也搭了進去。
吸取了教訓的美的決定
相關新聞
2020-03-04
2018-06-14
2018-06-14
2018-06-14
2018-06-14
2018-06-14